考试大纲

来源:自考过程考核  2024-04-30 14:51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公共政策分析(2023年版)》考试大纲
第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学科要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内涵、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2.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概念,掌握公共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
  3.理解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掌握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具体范畴,熟悉构成政策环境的各个要素,能够对政策环境进行分析。
  4.理解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权力的概念,熟悉公共决策体制类型及公共决策规则,掌握构成公共决策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特点。
  5.掌握马克思主义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界定
  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学。
  2.公共政策分析的发展。
  (二)公共政策的分类、功能与社会本质
  1.公共政策的分类。
  2.公共政策的功能。
  3.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三)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1.公共政策系统。
  2.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及政策环境。
  3.公共决策体制。
  4.公共政策过程。
  (四)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分析学科方法论的指导。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的价值引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界定
  1.识记:(1)公共政策的概念。(2)公共政策分析的概念。
  2.领会:(1)政策分析与政策研究的内涵和区别。(2)公共政策分析的产生。
  (二)公共政策的分类、功能与社会本质
  1.识记:(1)公共政策的分类。(2)公共政策的功能。
  2.领会: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三)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1.识记:(1)政策系统的概念及构成。(2)政策主体内涵及分类。(3)政策客体的内涵。(4)政策环境内涵及分类。(5)决策权力的配置。
  2.领会:(1)公共政策主客体与政策环境的互动关系。(2)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3.简单运用:(1)分析政策环境对政策制定的影响。(2)联系实际分析政策系统的构成。(3)公共决策的规则。
  4.综合运用:(1)运用相关知识对公共政策实践中的政策主客体与政策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2)了解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并能够结合其内涵对政策实践进行分析。
  (四)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国化
  综合运用:(1)运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分析相关政策问题。(2)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念,分析公共政策目标的确立、公共政策过程的展开、公共政策行为的评价等实际政策过程中的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界定。(2)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分析的中国化。(3)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2.难点:公共决策的规则。
  
第二章 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政策过程的主要分析框架。
  2.了解基于中国实践的政策过程模型的提出背景,掌握“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基本内涵和实际应用。
  3.了解有限理性模型、渐进理论模型和系统理论模型。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政策过程分析
  1.传统的政策过程分析框架。
  2.政策过程分析的新框架。
  (二)基于中国实践的政策过程模型
  1.政策理论模型的作用。
  2.基于中国经验的政策理论模型。
  3.“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三)源于国外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有限理性模型。
  2.渐进理论模型。
  3.系统理论模型。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政策过程分析
  1.识记:政策过程概念。
  2.简单运用:能够运用制度理性选择框架、多源流框架、倡导联盟框架及政策网络等,对政策过程进行简单分析。
  (二)基于中国实践的政策过程模型
  1.识记:(1)共识决策模型的含义。(2)“学习—适应”分析模型的含义。(3)“路径—激励”分析模型的含义。(4)“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的含义。
  2.领会:政策理论模型的作用。
  3.简单运用:运用“学习—适应”分析模型观察政策过程。
  4.综合运用:运用“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
  (三)源于国外经验的政策过程模型
  1.识记:(1)有限理性模型的含义。(2)渐进理论模型的含义。(3)系统理论模型的含义。
  2.简单运用:(1)有限理性模型的具体运用。(2)渐进理论模型的具体运用。(3)系统理论模型的具体运用。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政策过程理论模型的含义及认识论意义。(2)理性主义模型。(3)有限理性模型。(4)渐进理论模型。(5)系统理论模型。(6)“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2.难点:(1)多源流框架。(2)倡导联盟框架。
  
第三章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与政策议程设定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问题的概念、基本属性与分类。
  2.熟悉公共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
  3.掌握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及设定模型。
  4.理解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与政策议程设定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概念
  1.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
  3.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
  (二)公共政策问题构建
  1.公共政策问题察觉。
  2.公共政策问题界定。
  3.公共政策问题描述。
  4.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
  (三)公共政策议程设定
  1.公共政策议程的内涵与类型。
  2.公共政策议程的触发。
  3.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模型。
  (四)公共政策问题构建与政策议程设定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1.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2.政策议程设定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概念
  1.识记:(1)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2)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3)公共政策问题的分类。
  2.领会:公共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的关系。
  (二)公共政策问题构建
  1.识记:(1)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含义及过程。(2)公共政策问题察觉、界定和描述的含义。
  2.领会:公共政策问题构建方法。
  3.简单运用:对于一个公共政策现象进行公共政策问题构建。
  (三)公共政策议程设定
  1.识记:(1)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内涵与类型。(2)公共政策议程触发的含义及内在触发机制、外在触发机制的内涵与类型。(3)现有的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模型及其主要内容。
  2.领会:各种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模型的侧重点。
  3.简单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公共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条件、障碍及具体方法。
  4.综合运用:公共政策议程设定的完整过程及实践案例分析。
  (四)政策问题构建与政策议程设定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1.识记:政策问题构建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2.领会:政策议程设定的中国实践和经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方法。(2)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模型及其主要内容。
  2.难点: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模型。
  
第四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抉择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目标的定义,熟悉公共政策目标的特征与分类,掌握确定公共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
  2.了解公共政策规划的概念,熟悉公共政策规划主体的范围,掌握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设计的原则、公共政策规划的模型,熟悉公共政策方案预测与评估的步骤和方法。
  3.了解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熟悉常规决策和危机决策。
  4.了解公共政策工具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公共政策工具选择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公共政策规划的程序
  1.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2.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设计。
  3.公共政策方案的预测与评估。
  (二)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2.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
  3.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
  4.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5.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
  (三)公共政策工具
  1.政策工具的概念。
  2.政策工具的分类。
  3.政策工具在政策过程中的应用。
  (四)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1.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的中国实践。
  2.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的中国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公共政策规划的程序
  1.识记:(1)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2)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含义。(3)政策规划与政策设计的联系与区别。(4)政策规划的主体。
  2.领会:(1)政策目标的分类。(2)政策的基本目标特别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3)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与原则。(4)政策学习与政策移植的含义及类型。
  3.简单运用:(1)政策方案规划与设计的原则。(2)政策规划的模型与参考框架。
  4.综合运用:政策方案的预测性评估、可行性评估。
  (二)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
  1.识记: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2.领会: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政策内容的合法化、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政策的法律化。
  3.简单运用:(1)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2)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3)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
  (三)公共政策工具
  1.识记:(1)政策工具的概念。(2)政策工具的分类。
  2.领会:(1)政策工具选择的意义。(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四)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领会:(1)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的中国实践。(2)公共政策方案规划与抉择的中国经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2.难点:(1)政策工具的分类。(2)公共政策方案的预测与评估。
  
第五章 公共政策执行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路径。
  2.掌握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与非线性特征。
  3.理解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过程与机制。
  4.掌握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原因以及矫正。
  5.理解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实践与经验。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路径
  1.第一代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
  2.第二代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下而上路径。
  3.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整合路径。
  4.中国学者的政策执行研究。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与非线性特征
  1.史密斯模型。
  2.互适模型。
  3.循环模型。
  4.政策执行的非线性特征。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过程与机制
  1.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2.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与偏差。
  3.公共政策执行的机制。
  (四)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1.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实践。
  2.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路径
  1.识记:政策执行的含义。
  2.领会:(1)政策执行研究的自上而下路径、自下而上路径和整合路径。(2)中国学者的政策执行研究。
  (二)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与非线性特征
  1.领会:史密斯模型、互适模型、循环模型和政策执行的非线性特征的内涵。
  2.简单运用:运用史密斯模型、互适模型、循环模型和政策执行的非线性特征分析政策执行实践问题。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过程与机制
  1.识记:(1)政策执行的资源。(2)政策执行偏差的概念。(3)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4)政策执行的机制。
  2.领会:(1)政策执行的过程。(2)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3.简单运用: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四)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领会:中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实践优势和经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1)史密斯模型、互适模型和循环模型的内涵。(2)公共政策执行的非线性特征。
  2.难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第六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公共政策评估的概念、作用、类型与内容。
  2.掌握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与方法。
  3.掌握公共政策监控的内涵与作用,了解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
  4.了解公共政策监控的社会系统核算方法、社会审计方法。
  5.掌握中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实践与经验。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述
  1.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
  2.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作用。
  3.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
  4.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过程
  1.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2.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定量评估方法。
  2.定性评估方法。
  (四)公共政策监控
  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涵。
  2.公共政策监控的机制。
  (五)公共政策监控的方法
  1.社会系统核算。
  2.社会审计。
  (六)公共政策评估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1.公共政策评估的中国实践。
  2.公共政策评估的中国经验。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公共政策评估概述
  1.识记:(1)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概念。(2)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作用。(3)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类型。
  2.领会:(1)政策效果的分类。(2)政策评估的一般内容。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与过程
  1.识记:(1)政策评估的标准。(2)政策评估的过程。
  2.领会:不同评估阶段的内容和作用。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1.识记:(1)定量评估方法的类型。(2)定性评估方法的含义。
  2.领会:(1)定量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用。(2)定性评估方法的要点。
  3.简单应用:思考定量评估方法如何运用于实际政策评估过程中。
  (四)公共政策监控
  1.识记:(1)公共政策监控的内涵。(2)公共政策监控的类型。
  2.领会:(1)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2)公共政策监控过程的构成要素。
  3.简单应用:结合有关案例分析我国公共政策的监控机制。
  (五)公共政策监控的方法
  1.识记:(1)社会系统核算的含义。(2)社会审计的含义。
  2.领会:社会系统核算、社会审计在政策监控中的作用与特点。
  (六)公共政策评估的中国实践与经验
  领会:(1)公共政策评估的中国实践。(2)公共政策评估的中国经验。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定量评估方法的具体运用。
  2.难点: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第七章 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的基本内涵。
  2.掌握公共政策稳定的实现路径。
  3.掌握公共政策变动与终结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
  4.提升关注现实、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公共政策的稳定
  1.公共政策稳定的基本内涵。
  2.公共政策稳定的实现路径。
  (二)公共政策的变动
  1.公共政策变动的基本内涵。
  2.公共政策变动的影响因素。
  3.公共政策变动的理论模型。
  (三)公共政策的终结
  1.公共政策终结的基本内涵。
  2.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模型。
  3.公共政策终结的关键因素与策略。
  (四)公共政策稳定、变动与终结的中国实践
  1.中国公共政策稳定、变动与终结的特点。
  2.中国公共政策稳定、变动与终结的影响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公共政策的稳定
  1.识记:公共政策稳定的含义。
  2.领会:政策稳定的意义及实现路径。
  (二)公共政策的变动
  1.识记:政策变动的含义。
  2.领会:(1)政策变动的类型。(2)政策变动的影响因素。
  3.简单运用:政策变动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三)公共政策的终结
  1.识记:(1)政策终结的含义。(2)政策终结的内容。(3)政策终结的表现方式。
  2.领会:政策终结的关键因素和策略。
  3.简单运用:政策终结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四)公共政策稳定、变动与终结的中国实践
  1.识记:中国公共政策稳定、变动与终结的特点。
  2.领会:中国公共政策稳定、变动与终结的影响因素。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公共政策变动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2.难点:公共政策终结的关键因素和策略。
  
第八章 定量公共政策分析的技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方法。
  2.掌握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3.了解中心极限定理及其用途。
  4.掌握回归分析、线性规划方法的内涵及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考试内容)
  (一)数据收集方法
  1.抽样的基本概念。
  2.概率抽样调查。
  3.非概率抽样调查。
  (二)描述性统计方法
  1.集中趋势测定。
  2.离散趋势测定。
  (三)推断方法
  1.样本均值及其相关概念。
  2.决策树。
  3.假设检验。
  (四)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的步骤。
  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回归输出结果。
  (五)线性规划方法
  1.线性规划的概念。
  2.线性规划的求解步骤。
  (六)成本—收益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的任务。
  2.成本—收益分析的类型。
  3.净现值、收益成本比率及内部报酬率。
  4.成本—效益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数据收集方法
  1.识记:抽样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
  2.领会:(1)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及其内涵和应用场景。(2)非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及其内涵和应用场景。
  3.简单运用:(1)概率抽样调查方法的实现步骤。(2)非概率抽样调查方法的实现步骤。
  (二)描述性统计方法
  1.识记:测定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指标及其内涵。
  2.领会:集中趋势指标(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离散趋势指标(极差、四分位差、标准差、异众比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3.简单运用:借助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政策分析。
  (三)推断方法
  1.识记:(1)样本均值。(2)中心极限定理。(3)决策树。(4)假设检验。
  2.领会:(1)样本均值与中心极限定理的作用。(2)决策树的意义和使用方法。(3)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两类错误和显著性水平。
  3.简单运用:理解样本均值、决策树和假设检验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四)回归分析
  1.识记:(1)回归分析的内涵。(2)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内涵。(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内涵。(4)回归输出结果的含义。
  2.领会:回归分析的步骤。
  3.简单运用:回归分析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五)线性规划方法
  1.识记:(1)线性规划的概念。(2)线性规划的求解步骤。
  2.领会:线性规划的方法。
  3.简单运用:线性规划在政策分析中的应用。
  (六)成本—收益分析
  1.识记:(1)成本—收益分析的任务。(2)成本—收益分析的类型。(3)净现值。(4)收益成本比率。(5)内部报酬率。(6)成本—效益分析的内涵。
  2.领会:(1)成本—收益分析的运用。(2)成本—效益分析的运用。(3)成本—收益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的差异。
  
  四、本章重点、难点
  1.重点:回归分析方法与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运用。
  2.难点: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两类错误和显著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