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大纲

来源:自考过程考核  2018-11-13 10:36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大纲
绪 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二、课程内容
  (一)成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时代新人应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强的本领才干、为国为民的担当精神。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和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
  人生需要道德,人生需要法律;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的基本内涵和相互关系。
  (四)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切实践履。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成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识记:(1)历史使命的含义;(2)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使命。
  2.领会:新时代新使命对时代新人提出的更髙标准和更严格要求。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识记:(1)价值和价值观的涵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领会:(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2)“三个倡导”、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3.应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1.识记:(1)思想道德素质的含义;(2)法治素养的含义。
  2.领会:(1)法律和道德的不同作用及相互关系;(2)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应用:努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四)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1.识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
  2.应用:掌握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第一章 把握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主要观点和学说;掌握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了解人生观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明确人生目的及其在人生观中的核心地位,用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了解人生态度及其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认识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把握人生道路上的若干关系,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中外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
  中国思想史上对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历史局限;西方思想史上对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历史局限。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
  (三)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不能把人的自然属性等同于人的根本属性;不能把历史的、具体的人的自私等同于永恒的、抽象的人性自私;不能把个人的正当利益等同于自私自利;不能以“合理”二字掩盖利己主义的实质。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人生观及其主要内容
  人生观的含义;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人生观的意义和内容。
  (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的含义和作用;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
  (三)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的含义和主要类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境遇。
  (四)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价值的含义;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方法。
  第三节 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个人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健康的含义;身心健康的标准;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
  (四)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在社会发展中认识、调整和充实自我;在个人发展中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科学认识人的本质
  1.识记:(1)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科学解答;(2)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领会:(1)中西思想史上对于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及其历史局限;
  (2)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5)“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3.应用:科学认识人的本质,走出“人性自私论”的认识误区。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识记:(1)人生观的含义;(2)人生目的的含义;(3)人生态度的含义和类型;(4)人生价值的含义;(5)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领会:(1)人生观的主要内容;(2)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3)人生观的意义和内容;(4)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5)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6)人生的顺境和逆境;(7)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8)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方法。
  3.应用:(1)用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指引人生方向;(2)科学对待人生境遇;(3)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协调人生道路上若干关系
  1.识记:(1)绿色发展的含义;(2)身心健康的标准;(3)成功交往的基本原则。
  2.领会:(1)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2)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
  (3)成功交往的方法和艺术;(4)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质。
  3.应用:协调好人与自然、个人生理与心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稳妥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明确理想信念的涵义及其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中自觉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把崇高的理想信念落实到行动上,并充分认识其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
  理想的含义;信念的含义;理想和信念的联系;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
  (二)人生需要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动力;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节 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念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崇高性的特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
  (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第三节 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通过读书学习和实际生活逐步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确立理想信念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把理想信念化为实际行动
  崇高的理想信念必须落实在行动上;追求和实现理想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问题
  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1.识记:(1)理想的含义;(2)信念的含义;(3)理想信念的基本类型。
  2.领会:(1)理想和信念的联系;(2)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3)理想信念在人生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的理想信念
  1.识记:(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本内容;(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领会:(1)马克思主义科学信念的特点;(2)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4)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3.应用:把个人理想融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之中。
  (三)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1.领会:(1)在确立理想信念时库该注意的问题;(2)理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变为现实;(3)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正确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应用: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确立并实现正确的理想信念。
  
第三章 倾注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掌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优良传统和时代价值,明确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培育爱国情感,树立爱国思想,履行爱国行为,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的含义。爱国主义的内容。
  (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开发祖国山河,创造中华文明;心系民生苦乐,推动历史进步。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爱国主义是谱写壮丽人生的力量源泉。
  第二节 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一)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
  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作为新时代的爱国者,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四)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五)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的含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集中体现;时代精神的含义;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第三节 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一)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
  爱国情感的含义及其培育;民族自尊、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强的含义及其保持。
  (二)树立爱国思想,增进国家团结、统一和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
  (三)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刻苦学习,掌握建设国家和保卫国家的过硬本领;端正思想,自觉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统一;躬行实践,在服务祖国和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1.识记:(1)爱国主义的含义;(2)爱国主义的内容。
  2.领会:(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3.应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
  1.识记:(1)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主题;(2)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3)民族精神的含义、核心和集中体现;(4)时代精神的含义和核心;(5)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2.领会:(1)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5)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应用:明确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
  (三)做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1.识记:(1)民族自尊、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强的含义;(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
  2.领会:(1)培育爱国情感,保持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2)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保障国家安全;(3)履行爱国行为,以实际行动和贡献报效祖国。
  3.应用:做一个新时期忠诚坚定的爱国者。
  
第四章 加强道德理论学习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了解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功能和作用、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学习和借鉴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和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明确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道德的含义;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社会作用。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道德的历史演变;道德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继承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一)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弘扬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三)借鉴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
  平等对待不同道德文明;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三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识记:(1)道德的含义;(2)道德的本质。
  2.领会:(1)马克思主义对道德起源的科学揭示;(2)道德的主要功能;(3)道德的社会作用;(4)道德的历史演变;(5)道德的发展规律。
  3.应用:正确理解道德的本质,积极发挥道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二)继承和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1.识记:(1)中华传统美德的含义;(2)中国革命道德的含义。
  2.领会:(1)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的区别;(2)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4)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的借鉴。
  3.应用:在实践中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吸收和借鉴人类道德文明优秀成果。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识记:(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现实要求;(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2.领会:(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5)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3.应用: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点,全面加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第五章 培养优良道德品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明确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含义、特点和基本内容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了解个人品德的含义和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明确个人品德的形成过程和修养方法,争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遵守社会公德
  (一)人类社会的公共生活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二)社会公德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的含义和特点;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遵守职业道德
  (一)职业和事业
  职业及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和事业的区别。
  (二)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第三节 遵守家庭美德
  (一)恋爱中的道德要求
  男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婚姻和家庭美德
  婚姻和家庭的含义;家庭美德的含义;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三)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家庭美德建设的个体意义;家庭美德建设的社会意义。
  第四节 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一)个人品德及其形成意义
  个人品德的涵义;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
  (二)个人品德的形成与修养方法
  个人品德的形成因素和过程;个人品德的修养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和核要求
  (一)遵守社会公德
  1.识记:(1)公共生活的含义;(2)社会公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2.领会:(1)公共生活的特点;(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3)社会公德的特点;(4)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
  3.应用: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二)遵守职业道德
  1.识记:(1)职业的含义;(2)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2.领会:(1)职业和劳动的关系;(2)职业和事业的区别;(3)职业道德的特点;(4)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5)提高从业者职业道德素质的途径。
  3.应用:在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三)遵守家庭美德
  1.识记:(1)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含义;(2)家庭美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2.领会:(1)男女恋爱中的基本道德要求;(2)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3.应用: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自觉遵守恋爱道德和家庭美德。
  (四)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
  1.识记:(1)个人品德的含义;(2)道德修养的含义;(3)志愿服务的含义。
  2.领会:(1)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2)个人品德的形成因素和过程;(3)个人品德的修养方法。
  3.应用: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六章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及维护权利权威的意义,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原则与举措。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一)法治思维的含义与内容
  法治与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二)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权威的含义与来源;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第二节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事关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三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一)科学立法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二)严格执法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三)公正司法
  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四)全民守法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五)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依法执政;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1.识记:(1)法治;(2)法治思维;(3)法律权威的含义。
  2.领会:(1)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2)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3)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3.应用:深入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掌握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二)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与原则
  1.识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2.领会:(1)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3.应用:深入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识记: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2.领会:(1)科学立法;(2)严格执法;(3)公正司法;(4)全民守法。
  3.应用: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第七章 学好法学基础理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法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掌握法、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的渊源、法的适用等基本概念,了解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关系的构成等基本理论,领会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作用,扩充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法学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和作用
  法的概念和特征;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二)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的种类。
  (三)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法律关系的构成;法律事实。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法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的概念;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一)法的制定
  立法机关及其权限;立法程序;法律文件的完善。
  (二)法的实施
  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三)法律监督
  国家监督;社会监督。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法学基本知识
  1.识记:(1)法的概念和特征;(2)法律规范的概念;(3)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4)法律事实的概念。
  2.领会:(1)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2)法律规范的种类;(3)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3.应用: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体系
  1.识记:(1)法的渊源的概念;(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3)法律体系的概念。
  2.领会:(1)我国法的渊源的特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3.应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识记:(1)法的制定的概念;(2)法的实施的概念;(3)法的执行的概念;(4)法的适用的概念;(5)法律监督的概念。
  2.领会:(1)立法机关及其权限;(2)立法程序;(3)法律文件的完善;
  (4)法的遵守的主体和条件;(5)行政执法的特点;(6)法的适用的特点。
  3.应用: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八章 熟悉我国基本法律制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掌握我国主要的实体法和程序法。学习法律的基本知识,增强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我国的宪法法律制度
  (一)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
  宪法的特征;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国家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
  (三)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资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义务。
  (五)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
  (一)民商法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商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商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继承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海商法和票据法。
  (二)行政法
  行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行为和行政责任;行政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
  (三)经济法
  经济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经济法主体;经济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四)社会法
  社会法的概念;社会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和社会保险法。
  (五)刑法
  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刑法与犯罪概述,犯罪构成;刑法分则:十大犯罪类型。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
  (一)诉讼程序法
  1.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概念,民事诉讼主体;民事诉讼程序: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2.行政诉讼法
  概述:行政诉讼法的概念,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程序:起诉与受理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执行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3.刑事诉讼法
  概述: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刑事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刑事诉讼程序:立案程序、侦査程序、起诉程序、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
  (二)非诉讼程序法
  1.仲裁法相关规定。
  2.人民调解法相关规定。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1.识记:(1)宪法的特征;(2)宪法的基本原则;(3)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领会:(1)国家制度;(2)基本经济制度;(3)国家机构。
  3.应用:深刻理解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正确分析和判断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树立和培养宪法意识。
  (二)我国的实体法
  1.识记:(1)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的概念;(2)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的基本原则。
  2.领会:(1)民商法的主要组成部分;(2)行政法的主要组成部分;
  (3)经济法的主要组成部分;(4)社会法的主要组成部分;(5)刑法。
  3.应用:了解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三)我国的程序法
  1.识记: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2.领会:(1)民事诉讼主体和民事诉讼程序;(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行政诉讼程序;(3)刑事诉讼参与人、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事诉讼程序;
  (4)仲裁法和人民调解法相关规定。
  3.应用: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程序,增强用法意识。